发布日期:2025-08-18 17:19 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时代发展深度融合,2025年7月21日至27日,z6尊龙凯时ag旗舰厅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以 “跟随总书记足迹 感受洛阳厚重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为主题的暑期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以“理论+实践”的立体化学习模式,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行走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初心解码时代课题,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育人力量。
开班启航:筑牢理论根基,明确研修方向
7月21日,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洛阳理工学院隆重举行,并举行授旗仪式。河南科技大学刘振江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专题报告。他重点解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总书记对河南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引导青年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
运河寻脉:解码治国智慧,感悟文明互鉴
7月22日,盛夏的河洛大地文脉激荡,研修班教师们在微雨中开启了第二天的沉浸式学习。首站来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国运泱泱》巨幅浮雕前,教师们驻足聆听讲解员重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展柜中唐代漕运律令《水部式》残卷清晰记载的 “河道分段责任制”“灾年减税条例”,让教师们深刻感受到古代河长制中蕴含的全国统筹、民生为本思想,这正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历史基因。
博物馆内,波斯银币与唐三彩胡商俑的展陈组合格外引人注目,无声诉说着运河商道不仅连通货物流通,更承载着文明互鉴的使命。教师们纷纷表示,正如总书记所言,大运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今日共建“一带一路”正是新时代推动国家发展的新“漕运”,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对照,将成为课堂上激发学生思考的鲜活案例。
随后,教师们走进中共洛阳组博物馆。这座依托河南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洛阳机务段)建成的精神家园,以“觉醒-抗争-新生”三幕剧式展陈,再现了1921年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壮阔历程。斑驳煤油灯下的罢工传单复印件、百余件珍贵实物与图片,生动还原了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早期共产党人救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故事。穿梭于 “黎明曙光 思想觉醒”“工运怒涛 陇海风暴”等展厅,教师们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原大地星火燎原的历史必然,更感受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千钧重量。
暮色中,研修班一行来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青砖小院里,挂满果实的石榴树见证着烽火岁月的峥嵘。在一张张泛黄的家书、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前,教师们重温了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军民一心的奋斗历程,深刻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精神力量融入教学,引导学生牢记“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初心永远不能改变”的嘱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三线融合:触摸信仰温度,夯实自信根基
7月23日,研修活动以“红色教育—工业文明—文化遗产”三重维度展开,为思政课注入多元生命力。上午,教师们走进洛耐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系统回顾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历程。那些记录着奋斗与牺牲的珍贵史料,让教师们对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研修队伍来到国内首家现代农耕主题博物馆——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5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内,第一代履带拖拉机、曲辕犁等展品静静陈列,讲解员生动讲述着中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故事。教师们在展品前驻足沉思,深刻认识到农耕机械的每一次革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折射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这种工业文明中的精神力量,将成为思政课堂上激励学生拼搏进取的生动教材。
下午,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迎来了研修班的教师们。近距离凝视卢舍那大佛的庄严面容,聆听讲解员解读北魏至唐代的石窟造像艺术,教师们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获得深刻启示:文化自信需要以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为根基。龙门石窟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文明交融与传承的鲜活见证。教师们表示,要将石窟背后的文化交融故事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文明传承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文脉传承:守护文化根魂,赋能思政教学
7月24日,研修班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后探访白马寺与洛阳博物馆,在古刹红墙与青铜玉器间触摸河洛文明的脉搏。上午,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让教师们感受到 1900 余年的历史厚重。漫步古建修缮现场,工匠们秉持“修旧如旧”的匠心,用传统工艺雕琢岁月痕迹,生动诠释了“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的古朴殿宇、飞檐斗拱间,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典范。
午后的洛阳博物馆宛如一部立体的中华文明通史。从夏商青铜器的古朴厚重到隋唐唐三彩的绚丽多姿,各类文物串联起数千年文明演进长卷。在“河洛文明”展厅,西周礼器纹饰中蕴含的中原文化与周边交流融合印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物见证。博物馆创新采用的“考古成果展示+数字化建设+文物讲故事”模式,高度契合思政课“以事说理、以文化人”的教学要求;互动体验区的数字文物“修复”项目,更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传承的前沿实践。
教师们表示,从白马寺的古建筑保护到博物馆的文物活化探索,洛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民族根魂”的使命,这为思政课如何融入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将立足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把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
创新驱动:科技文化共生,铸就复兴之路
7月25日,研修活动聚焦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共生关系,先后走进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门实验室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上午,在洛阳轴承集团,教师们近距离观摩高度自动化生产线,见证国产轴承在风电、高铁等领域实现的“全国唯一”和“全球最大”突破,切身感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硬实力。一件件精密轴承的诞生过程,让教师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随后,研修团队深入龙门实验室,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洛阳模式”。实验室通过“企业出题、运营公司选题、产业研究院答题”的科研组织模式,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市重大产业需求,在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和农机装备等领域累计实施59个科研项目,突破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彰显了“立足中原、智造中国、装备世界”的担当。教师们表示,这种创新模式将成为课堂上讲解“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生动案例。
下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启了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这座以“建中立极”理念设计的博物馆,系统展示了汉魏时期1600年建城史与600年都城文明。“中”“合”“同” 三大主题展厅中,东汉昭君出塞铜镜、北魏拜占庭金币等 1300 余件文物,生动呈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盛况,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一天的“创新+历史”沉浸式体验,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精神溯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7月26日,研修班迎着骄阳走进刘少奇旧居、仰韶文化遗址与仰韶酒馆,开启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踏入刘少奇旧居,古朴的建筑仿佛一部凝固的历史书,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峥嵘岁月。教师们在史料中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深刻感悟他“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革命精神。大家表示,要将这种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对人民的承诺。
在仰韶文化遗址,精美的彩陶以细腻质地、绚丽色彩和独特纹饰,展现出先民们的卓越智慧与高超技艺。仰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其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让教师们深受触动。大家认为,要从悠久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走进仰韶酒馆,古色古香的装修与现代化酿酒设备相得益彰,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从古老陶坛酿造到智能化生产,仰韶酒的发展历程诠释了“坚守匠心、不断创新”的理念。每一瓶酒都承载着河洛大地的风土人情,是河洛文化的亮丽名片。教师们表示,这种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将成为讲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鲜活素材。
探源文明:追溯华夏根脉,厚植育人底蕴
7月27日,研修班最后一站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追溯中华文明源头,为此次实践研修画上圆满句号。二里头夏都遗址位于洛阳市偃师区,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距今约3500至3800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1959年由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发现后,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骨器、玉石器等遗物,以及宫室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填补了中原地区上古时代历史的部分空白。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教师们参观了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与详实的史料,生动了解了夏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宏大的宫城、高等级墓葬背景下的青铜礼器群和玉质礼器群,彰显出二里头文化背后的王权与礼制,表明二里头时代已迈入“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国家文明阶段。在遗址现场,教师们实地考察了宫殿建筑基址群、最早的宫城和城市道路网等遗迹,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参与研修的教师们纷纷表示,二里头遗址之行收获颇丰,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拓宽了教学视野,更为思政教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未来将把此次研修所学所感融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研修总结:凝聚实践成果,赋能思政新篇
为期七天的实践研修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通过“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文化+科技”的多元融合模式,让思政课教师们在洛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蓬勃发展的土地上,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地感悟了河洛文化的深厚底蕴、红色资源的精神力量与科技创新的时代脉动。从大运河的治国智慧到二里头的文明溯源,从工业基地的奋斗故事到实验室的创新突破,每一处考察点都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z6尊龙凯时ag旗舰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含表示,本次研修活动是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具体实践,通过让教师“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走向现实”,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下一步,学院将系统梳理此次研修成果,推动教师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行走的思政课”长效机制,打造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金课”。
参训教师们一致认为,此次研修活动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生命力。未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资源、文化遗产、时代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此次暑期研修,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特色,将历史文化、红色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z6尊龙凯时ag旗舰厅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现场教学、师生访谈等形式,推动思政教师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为打造更具趣味性、感染力、实效性的思政课堂筑牢根基,助力思政教育“接地气、入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与红色精神,真正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精神灯塔”。未来,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资源、文化遗产、时代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育人新常态,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筑牢思想阵地。
撰稿:张紫琼
编辑:田天天
摄影:王玉鑫、李艺航
审稿:朱永辉
总编审:王含